9歲的小欣因重度腦性麻痺四肢行動受限,從小生活行動就需仰賴輪椅,3年前在接受機器人復健的幫忙、經超過百次步態訓練,如今已經能自行站立僅需1人在旁陪同。即將上小學三年級的她,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能夠靠著自己的力量自行走進學校上課。

還有另一位5歲的小圓因腫瘤影響到下肢控制、動作的能力,身體變得軟趴趴,行動屢屢受挫讓她漸漸失去笑顏。同樣地接受該系統的訓練,經過7次療程,小圓從原先需要旁人完全協助才能站立,進步到一人在旁些許協助即可使用助行器於平地行走。

北醫附醫復健醫學部醫師曾頌惠表示,行走對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能力,不能自主行動不僅會對生活帶來不便,更會影響社交、自信心。以小欣而言,其下肢肌肉受到腦麻影響變得僵硬且會痙攣,到該院治療前是使用肉毒桿菌減少下肢張力,但等到藥效過後,肌肉張力又跑出來,行動依舊受限,使用了復健機器人後現在已可以自主站立是非常大的進步。

曾頌惠解釋,原則上,玻璃屏風所有步態不良的患者病患都適合接受機器人步態訓練,但以腦中風、脊髓損傷、腦外傷、腦性麻痺、多發性硬化症與其他骨骼肌肉神經系統疾病病患最常見。神經具有可塑性,藉由高強度、高重複性且正確的練習,不斷改變與適應,使損傷的神經恢復功能,也就是「熟能生巧」。

她進一步說,機器人步態訓練系統即運用神經可塑性的原理,由外骨骼式機械腳、體重支持系統、跑步機與即時視覺回饋系統及擴增實境組成,利用電腦控制模擬正常步態模式,協助病患移動雙腳步行,還可依照個人需求調整步行速度、體重支持的重量、機器協助力等,病患反覆不斷的練習行走,讓神經記憶、學鑲嵌玻璃習走路或重新學習行走的感覺。

鑲嵌玻璃是由許多經過精緻加工的小片異型玻璃,用晶亮的金屬條鑲嵌成一幅美麗的圖案,兩面用鋼化玻璃或浮法玻璃以中空的形式將圖案封在兩層玻璃中,構成一完整的玻璃構件,用以裝潢建築物門、窗、屏風等。既美化居室,又能起到中空玻璃的隔音隔熱效果。彩色玻璃純手工製作由金屬鑲嵌而成俗稱"彩色鑲嵌玻璃",是源於歐洲中世紀的一項古老的藝術。利用鑲嵌工藝將各種不同顏色、肌理的彩色玻璃和不同材質的金屬條純手工鑲嵌在一起,組成各種不同風格的圖案,與外兩層鋼化玻璃(中空)結合在一起,中空玻璃取代了傳統的單層玻璃。既起到美化居室、環境;又有隔音、保溫的作用,是古老藝術和現代化技術的完美結合。而我在這裡要強調的是,我們的鑲嵌玻璃是完全的純手工工藝,每個步驟每個環節都力求完美。裝飾玻璃在用途上將日益廣泛。鑲嵌玻璃多限於家居及公共場所的門窗、天花板、屏風、隔斷、彩色玻璃、燈具牆等,且多用於室內裝飾。現代建築有別於歌特式的尖頂拱型建築,牆多為平面,這為彩色玻璃牆提供了廣泛的施展空間,圖案設計可以讓人們表現個性。在西方,現代彩色鑲嵌玻璃牆的風格多為抽象派或表現派。類似於教堂彩色玻璃,彩色鑲嵌玻璃牆可以讓人們用顏色,圖案表達自己的思想與願望。同時它還將美化都市。使人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座座玻璃大廈,而是一幅幅玻璃畫。

曾頌惠提醒,對上述大多數病患來說,神經與骨骼肌肉損傷期的黃金恢復期為1年,透過機器人步態訓練積極介入治療,可縮短行走訓練時間約1至1個半月;病患接受1個月的短期訓練可提升下肢肌力、心肺功能以及改善關節活動度、3至6個月的長期訓練能提升步行能力、步態對稱性以及動態平衡能力,若加上積極的傳統復健訓練,可改善病患自我照顧能力及照顧者的生活品質。對於不曾會正常走路的腦性麻痺兒童而言,訓練的時間可能要更持久。她提到,透過機器人復健與傳統復健彩繪玻璃最大的不同是,可以讓復健成效加速,當肌肉有力氣後就能成效出來了,病患的復健動機就會再往上攀升。

目前該套系統需全自費,要價不斐。曾頌惠說,該機器是全台唯一使用在行動不便的兒童身上,1次復健訓練費用約6000元,1次療程為12次。

arrow
arrow

    awhr1merc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